快遞包裝綠色治理不斷取得新成效。全國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比例超過90%,使用可循環包裝的郵件快件超8億件,設置標準包裝廢棄物回收裝置的郵政快遞網點達12.7萬個,回收復用質量完好的瓦楞紙箱超6億個。這表明,綠色發展理念已加速融入快遞業發展全過程。
近年來,我國快遞物流(物流行業分析報告)業務量屢創新高。特別是自今年3月起,快遞業單月業務量均超百億件,其中,二季度、三季度業務量同比增速均保持兩位數。成千上萬的快遞包裹帶來了與日俱增的包裝,快遞業每年消耗紙類呈快速增長趨勢,不少快遞仍有過度包裝之嫌,對環境造成了不小壓力。
要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這幾年,相關部門在法律制定、標準出臺、政策引導等方面加快推進快遞綠色包裝治理,接續實施綠色工程,對可循環中轉袋、可循環快遞箱等快遞包裝循環利用提出了量化要求。
從數據上看,快遞包裝綠色治理成效顯著,但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對快遞綠色包裝的感受并不明顯呢?這還要從當前的快遞廢棄包裝說起。目前,快遞廢棄包裝主要由商品包裝、電商包裝和寄遞服務包裝等混合構成。從材質看,快遞廢棄包裝分為紙類、塑料類兩種。其中,封套、包裝箱等紙質類包裝廢棄物,通過社會化回收、網點回收、驛站回收等方式,90%以上可實現資源化利用。
不過,相比快遞持續攀升的業務量,可循環包裝的使用占比整體仍然較少。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包裝成本高,以可循環包裝箱為例,采購成本是同規格紙箱的15倍至20倍,再加上回收、清洗、損耗、調撥等運營管理成本,相較普通紙箱,平均單次使用成本大大增加;二是消費端回收難度大,部分消費者綠色理念意識不強,尚未建立循環快遞包裝的習慣,對于可循環包裝回收不理解、不配合的情況較為普遍,難以形成規模化使用和回收。
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快遞包裝綠色治理大多僅限于寄遞行業,對上下游企業、行業約束力不強甚至幾乎沒有,尚未形成全鏈條的治理體系。以占比超八成的電商快件為例,在電商平臺服務中未設立綠色包裝選項,消費者無法自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