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黑白到彩色、從小屏到大屏、從有線到智能,無論電視(電視行業分析報告)如何迭代變遷,都凝結著人類的智慧,也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懷念80年代全村老少圍看一臺電視的場景,一根天線、一臺電視、飄著“雪花”的節目,帶來的是一個個質樸且熱鬧的夜晚;懷念那些點擊開關就能看節目的日子,一家人坐在餐桌旁,電視就是那個溫馨的背景音,無論它播放什么,總能帶給人們足夠的安全感。
但如今,智能電視“套娃式”收費、“復雜化”操作的尷尬現狀卻堵住了“電視”——這個陪伴我們走過近一個世紀的“良師益友”的發展出路。復雜的操作、頻繁的切換,讓只想簡單看個電視的老年人知難而退;無孔不入的廣告、眼花繚亂的會員,讓被嚴格控制觀看時長的孩子們怨聲載道,時間都花在“看廣告”和“找節目”上;“套娃式”多重收費、“強制化”商品推銷,讓樂于刷劇的年輕人成了待割的“韭菜”,耐心逐漸消磨在層層疊疊的套路里。
智能電視層出不窮的銷售“套路”,套住了觀眾,也套住了企業。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彩電市場銷量1467萬臺,同比下降12.2%。從連續5年的銷量下行不難看出,電視廠商聯手內容平臺層層收費,正逼迫消費者遠離鬧心的智能電視,轉而選擇其他觀影設備或娛樂休閑方式。要為這一市場窘境“解套”,需要社會共治、多方合力。首先,政策的出臺解開了“套路”的第一環。8月21日,國家廣電總局等部門召開部署會,專項治理電視“套娃”收費、操作復雜等問題,從一定高度促進了行業標準的制定,維護行業正常的發展秩序。其次,主流媒體還需加大對專項治理行動、智能電視服務模式及合法權益維護方式的宣傳普及,營造良好的共治氛圍,提高消費者對電視服務的客觀認識。再者,各相關行業主體要更多地傾聽大眾的聲音,積極作為、主動改變,跳出過度追求附加功能的誤區,重新回歸電視最基本的公共服務屬性。
別讓“套路”堵住“出路”。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電視能以干凈的界面、簡潔的操作、豐富的資源、合理的收費、貼心的服務重新“走”回大眾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