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宏觀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延續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綜合1至8月數據來看,人民幣貸款增加17.44萬億元,同比多增1.76萬億元,信貸供給事實上仍較為充分。實際上,投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占比也在不斷提高。多家大型銀行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7、8月份普惠小微貸款、綠色貸款、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民營企業貸款同比增速均高于一般貸款增速,銀行信貸結構持續優化。
不必過度關注單月貸款新增量變化。7月單月信貸數據一度偏弱,引發市場擔憂情緒。事實證明,單月短暫波動不足以說明問題,從前8個月來看貸款總體保持較快增長。此外,年初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保持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基本匹配’是中長期概念,我認為至少是指按年度,甚至更長時間段來衡量是否做到基本匹配,而不是要求每個季度甚至每個月都要匹配,以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一味地追求單月信貸同比多增,并不切合實際。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上半年M2同比增速高于名義GDP增速5.8個百分點,8月末10.6%增速的貨幣供給也并不算慢,信貸的持續增長可能會導致債務(債券行業分析報告)的持續積累,不利于經濟結構調整優化,也容易產生金融風險隱患。
我國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368.61萬億元,同比增長9%,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為230.24萬億元,同比增長10.9%,不少分析人士認為當前存量貨幣信貸池子已經不小。
與財政支出不同,貨幣投放后并不會消失,而是會形成存量積累繼續在經濟運行中發揮作用。從增量范式轉向存量范式是正確理解中國經濟的前提。中國當前處于如何向存量資本資產要紅利的“運維時代”。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實現金融領域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有效提升,則需要在關注每月增量信貸支持的同時,更加關注龐大的存量貸款作用的發揮。
今年以來,存量貸款支持實體經濟恢復發展方面也是亮點頗多。從存量貸款利率來看,今年以來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持續下行,不僅僅新發放貸款能夠享受政策紅利,存量貸款和續放貸款的資金成本也會得到降低。從存量續放服務看,隨著金融科技和大數據運用,企業享受到金融服務便利度得到大幅提升,比如續貸方式上,“無還本續貸”得到普遍運用,大幅提升轉貸效率、減少了過橋費用;比如抵質押方式上,貸款不再唯“抵質押”論,獲得信用貸款也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