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我國長期重農抑商,商人的社會地位不高,從事零售的小商小販更是雞零狗碎的小角色。但事實上,在現代社會中,商業對國民經濟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零售行業更是重中之重。它承接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同時又是第三產業的最基本出發點,金融、物流(物流行業分析報告)、旅游乃至房地產等眾多行業都從零售業發端,最后又服務于零售業。零售業以極低的進入門檻吸納了最多的勞動者,每時每刻都在創新,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面對始終不斷變化的世界,迎接變化、適應變化已經成為很多零售企業的基因。這樣一個行業當然應該被稱贊,當然應該是經濟舞臺上的頭一號!
但另一方面,“新零售”概念的火熱也導致了一些新的問題。在很多人看來,“新零售”完全是一個新物種,沒有一點點傳承的意味,仿佛要同現存的零售業徹底切割開。輿論的風潮太強,來得太突然,再加上近年來許多零售企業碰到了發展瓶頸,以至于不少業內人士也失去了方向。他們或是灰頭土臉,把自身企業生意不好的原因輕易地推給了“新零售”,或是找一些元素來標榜自己也“新”了。最近,又流行起了“選邊站隊”,好像零售業非此即彼,只有新舊兩邊,站對了陣營就好。如果真是如此,那一定是制造業和消費者的災難,因為零售業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應該是多種多樣、富有可選擇性的。
當下,我們缺乏冷靜的思考和多維度的表達。而本書正是希望突破這一窘境,使讀者們的目光重新回到零售業不變的本質——消費者始終希望在購物過程中有更多的選擇、更低的價格、更好的服務。至于一家店里有多少員工,是否無人值守,商品是人工送達還是無人機配送等,都是附加在本質以外的東西。不管是新的零售企業,還是老的零售企業,零售行業的使命不會變,管理零售企業的根本方法也不會變。從這個意義上講,我認為零售并無新舊之分。
在本書中,我從一個行業的實踐者與研究者的角度,討論了零售企業管理的核心內容——“人、財、物,責、權、利”。我希望能摒棄高深的理論和炫酷的技巧,與閱讀本書的零售從業者共同探討:如何為零售企業找到合適的定位?如何處理每天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問題?如何觀察每一個同事并發掘他們的長項?如何利用獎懲機制使員工自覺地將自身利益與公司利益捆在一起?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團隊,減少內耗,提升效率?等等。這些看似老生常談的“小”問題,其實才是任何零售企業都無法回避的經營管理要害,值得每一個從事零售行業的讀者認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