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部分經濟指標有所波動,居民消費價格低位運行,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引發了一些社會輿論對中國經濟恢復和發展前景的擔憂,國外唱衰中國的種種論調沉渣泛起。看待中國經濟形勢,應結合發展階段變化,全面地看、辯證地看,既要看“形”也要看“勢”,既要看“量”更要看“質”,既要“縱看”還要“橫看”。綜合不同維度分析判斷,當前盡管面臨著來自國際國內新的困難挑戰,但中國經濟持續恢復、總體回升向好的態勢沒有變,韌性強潛力大空間廣的基本面沒有變,高質量發展長期向好的大勢不可逆轉。
今年以來,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國內需求不足,一些企業經營困難,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在這樣的背景下,部分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出現了一定波動,但這并不意味著經濟增長失速。事實上,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決定性勝利后,經濟恢復是一個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出現短期波動在所難免。從潛在增長率、生產與需求動力支撐等多角度看,國民經濟保持恢復態勢,總體恢復向好有支撐。
潛在增長率是各種生產要素有效配置下所能達到的最優產出增長水平,通常情況下經濟實際增速圍繞潛在增長率上下波動。從中國的情況看,在經濟發展起步擴張期,潛在增長率保持在較高水平;隨著發展階段變化,資源要素約束增強,潛在增長率有所降低。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然偏低,增長空間大,工業(工業行業分析報告)化和城鎮化尚未完成,當前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穩步推進,高儲蓄率支持資本持續積累,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加速轉換,這些都決定了潛在增長率仍能保持在較高水平。國內多家機構研究表明,現階段中國潛在增長率在5%—6%左右。從實際運行情況看,經濟實際增速不僅取決于潛在增長率,還受到供給、需求等多重約束。2020年—2022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4.5%,明顯低于潛在增長水平,主要是疫情條件下市場需求下滑、產業鏈循環不暢,抑制經濟產出增長。今年以來,隨著疫情影響逐步消退,需求持續恢復,對供給的約束降低,經濟增速自然會向潛在水平回歸。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恢復的態勢比較明顯,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5%,高于疫情期間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