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今年的中國經濟,周景彤認為主要有兩個下拉的因素,一個是房地產,一個是外貿進出口。今年的外貿形勢嚴峻,一季度總體上是好于預期的,主要原因包括疫情之后,各地方政府到全球各地進行各方面的爭取,另一個是供應鏈的恢復,還有一個是前期積壓的出口訂單集中的釋放,所以一季度好于預期,二季度外需減弱,積壓的訂單釋放完畢,所以出口降幅在擴大,從已公布的數據來看,今年進出口的貢獻率是負的,而去年是正的。
一是全球經濟下行,國際需求不振。二是地緣政治的影響持續顯現,俄烏沖突、全球地緣政治格局劇烈的演變,包括最近一段時間爆發的巴以沖突等等,使得這方面的影響不僅沒有因為疫情過后得到緩解,反而在不斷地加劇,這些對全球的經濟增長、貿易各個方面都帶來影響。三是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行拖累,今年大宗商品價格總體是下降的。四是近年來美國貿易近岸化等政策的影響。在它的影響之下,今年1-8月份美國來自加拿大、墨西哥近岸進口所占的比重分別上升了0.1和1.3個百分點,而中國出口占美國進口的比重由去年的16.4%下降到今年的13.3%。
由于全球經濟的下行,包括韓國、越南前9個月下降的幅度要遠高于我們國家,韓國被稱之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金絲雀,它今年的出口下降了11.5%,越南下降了8.2%,降幅都是大于中國,中國總體上降幅還是好于這些國家的。他認為這可能主要與兩個原因有關,一個是我們國家出口產品的結構比較完整,總體的優勢比較突出,比如說韓國主要是與半導體產業、集成電路的出口有關系,越南主要與電子產品、紡織服裝有關系,馬來西亞、印尼等主要與出口能源、農產品大宗商品有關系,而中國出口商品的種類是很多的,既有傳統的產業,也包括裝備制造業,也包括高新技術產業,尤其這兩三年表現特別突出的新三樣,增速很高,這相對來說對穩定中國的出口還是發揮很大的作用。二是中國出口目的地這幾年通過政府的努力,通過企業的努力還是比較明顯的,在傳統的出口目的地下行壓力加大情況下,一些新型的目的地增長還可以,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俄羅斯、東盟等這些國家。
第一個是新動能,出口新動能優勢持續加強,中高端、制造出口占全球份額穩定上升,包括汽車及其零部件、新三樣、手機、高新技術產品等等。還有與全球補庫存有關系,從全球庫存周期來看,歐美等海外主要經濟體去庫存進入尾聲,補庫存將開啟,所以對中國的出口也有一定的拉動作用。第二個因素是廣交會境外采購人數今年是明顯增加,廣交會被認為是中國出口的一個晴雨表,目前基本恢復到了疫情前,這也是一個比較好的消息。第三個因素是高價格,近期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回升進而對出口額的支撐。預計四季度出口增速可能由三季度負的9.8%轉正,大概在正的4.8%左右。
一個是地緣政治風險進一步增大,包括俄烏沖突、巴以沖突,這些對全球能源(能源行業分析報告)、大宗商品、產業鏈、供應鏈、全球的經濟增長和貿易等等都可能帶來影響,另一個是“一帶一路”,巴以沖突的地區正在“一帶一路”的關鍵節點上。此外,全球經濟增速將繼續放緩,今年全球經濟比去年低,明年的全球經濟根據今年的預盼比今年低,所以這是特別需要值得關注的。經貿摩擦風險加劇也要引起重視,今年以來歐盟、美國、墨西哥等都出臺了相關產業的禁令或者是反傾銷的調查等等,這對我們國家的出口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有一些影響。
總體而言,中國的出口確實是不容易,具體來說,一個是鞏固出口優勢產品和競爭力,包括我們現在的新三樣,競爭優勢是很明顯的。第二個是借助廣交會、貿促會等平臺以及大型商業銀行、全球化的優勢,助力企業更好的拓展海外的市場,有些企業做的很好,但有些企業可能正在摸索過程中,政府以及相關的機構要為出口企業提供土地、環保、勞動力、市場規范等領域的相關信息,幫助他們開拓海外市場,尤其是一些大型商業銀行,也有資金、信息、風險管理等方面的優勢,要通過傳統的金融產品和新興的金融業務為中國的產品、中資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提供增值服務。第三個依然要優化營商環境,營商環境不僅是這幾年我們國家政府特別重視,全球也都在不斷的優化營商環境,營商環境也是生產力。第四個強化底線思維,前瞻性做好各種風險應對,尤其是現在雙線甚至是2+N雙線戰爭,再加上其他的區域性的小型的沖突,所以我們要全面地收集相關信息,提前預盼政局的走勢,甚至戰爭發展的最新態勢,為相關企業有效避免風險或者是避免沖突,提供相關的服務。第五個完善安全風險評估,預警機制和安全保護機制,為企業提供長期系統性風險預警。從政府、企業、全社會的角度為中國的企業、產品服務走出去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