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三季度末,10000多只基金(樣本為所有披露2023年三季報的10764只基金及404只未披露2023年三季報的基金)合計規模達27.21萬億元人民幣(人民幣行業分析報告),較二季度末略微減少約1600億元。但拉長期限來看,公募基金最新規模較去年四季度末增長1.47萬億元。
從不同基金類型來看,截至三季度末,股票型基金規模為2.84萬億元,較二季度末增長1292.82億元。債券型基金規模也實現正增長,較二季度末增長1488.95億元。此外,QDII基金、商品基金規模也有所提升。
從基金管理人管理規模來看,剔除貨幣型基金后,管理規模排名前三的基金公司分別為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廣發基金,規模分別為1.04萬億元、8543.63億元、6978.91億元。此外,富國基金、招商基金、嘉實基金、南方基金、博時基金等管理規模也超過5000億元。
其中,多家基金管理人三季度非貨基金規模實現逆勢增長。一方面,多家重點發力ETF的基金公司規模有所增長。具體來看,和二季度末相比,三季度華泰柏瑞基金非貨基金規模增長452.51億元,華夏基金非貨基金規模增長418.67億元。此外,嘉實基金、國泰基金非貨基金規模增長均超50億元。
另一方面,部分中小基金公司“迎頭趕上”,非貨基金規模實現較大幅度增長。例如,截至三季度末,金鷹基金非貨基金規模為468.28億元,較二季度末增長109.28億元。泰信基金、國金基金三季度非貨基金規模增長也超過百億元。此外,達誠基金非貨基金規模從11.76億元增至33.6億元,同比增長超180%。
從規模增長原因來看,部分中小基金公司旗下部分債券型基金較為出彩,憑借平穩向上的凈值曲線吸引大量投資者申購。例如,截至三季度末,泰信添鑫中短債規模接近170億元,而今年二季度末其規模不到50億元。亦有基金公司旗下主動量化基金強勢吸金,例如國金基金旗下多只主動量化基金規模實現爆發式增長,基金經理馬芳管理規模已超過2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