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前三季度中國經濟運行,最大的特征是“穩”。今年以來,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全球通脹水平依然較高,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緊縮外溢效應突出。在此背景下,前三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5.2%,其中三季度增長4.9%,無論是三季度同比增速還是前三季度累計增速,我國都在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特別是三季度增長4.9%,是在去年三季度增速已回升到3.9%的基礎上實現的,實屬不易。從環比看,自2022年三季度以來,分季度GDP的環比增速分別為3.7%、0.8%、2.3%、0.5%和1.3%,連續5個季度增長,持續恢復向好的態勢比較明顯。
前三季度經濟持續恢復向好,彰顯了巨大的韌性、潛力和活力,也提振了市場預期和經營主體信心。初步測算,四季度GDP只要增長4.4%以上,就可以保障完成全年增長5%左右的預期目標。經濟增長內生動力逐漸恢復并加強、發展質量效益不斷提升、各項政策舉措效果顯現,為完成全年預期發展目標打下了良好基礎。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頂住了國際風險挑戰和國內多重因素交織疊加帶來的下行壓力,國民經濟持續恢復。8、9月份經濟運行持續好轉,積極因素不斷積累,回升向好態勢更趨明顯。從發展趨勢看,中國經濟已進入趨勢性恢復的軌道,經濟增速正向潛在增長水平回歸。大量學術研究成果認為,“十四五”期間,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為5%至5.5%。2020年至2022年,受疫情影響,市場需求收縮,產業鏈循環不暢,抑制了經濟產出增長,我國經濟年均增長4.5%,低于潛在增長水平。隨著疫情影響消退,需求供給持續恢復,前三季度經濟同比增長5.2%,為實現全年增長5%左右的預期目標創造了良好條件。
盡管國際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性,國內經濟發展面臨困難和挑戰,但我國經濟增長、就業、物價、國際收支狀況總體穩定,經濟向好發展有堅實基礎。只要將經濟恢復過程轉化為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過程,就一定能推動中國經濟持續整體好轉,并開啟新一輪增長周期。擴大內需擁有堅實基礎和有利條件,下一步關鍵要夯實動力基礎
今年以來,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全球貿易增長下滑,不少國家普遍面臨外需低迷、內需不振的難題。這一背景下,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更加彰顯: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83.2%,消費重新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升到113%,有效對沖了外需收縮的壓力。從消費來看,今年以來,住宿、餐飲、旅游、出行、購物等接觸型聚集型服務業加快恢復。市場銷售增長加快,部分大宗商品消費明顯好轉。9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5%,比上月加快0.9個百分點,增速連續2個月加快。從消費結構看,基本生活類商品銷售穩定增長的同時,升級類商品銷售(銷售行業分析報告)較快增長,消費升級領域仍是推動消費增長的重要動能。
前三季度,固定資產投資保持穩定增長。有關地方和部門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基礎設施投資增長8.6%。隨著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制造業投資增長6.2%,累計增速連續2個月提升。房地產開發投資負增長的狀況還在繼續。在限制性政策退出、個人房貸利率下調及購房需求逐步釋放等帶動下,房地產市場活躍度有所回升,相關指標呈現邊際趨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