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大連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通報,根據消費者對3家商戶存在缺斤短兩經營違法行為的投訴舉報,市場監管部門依法開展調查,確認相關商戶使用具有作弊功能的電子秤,并對當事人處以警告、罰款等行政處罰。
非法改裝的電子秤俗稱“鬼秤”,因為手段隱蔽、隨機性強,很容易逃避市場監管部門的檢查。消費者也缺乏辨別“鬼秤”的能力,即便遭遇缺斤少兩,如果不太明顯,多數人也難以發現或不會計較。取證不易、懲處不嚴、消費者的“寬容”等,都給了市場上形形色色的“鬼秤”以生存空間。
近年來,在餐飲食品(食品行業分析報告)、零售、批發等生活服務行業當中,使用“鬼秤”作弊欺詐的現象時有發生。小小一臺電子秤,一頭連著商家的誠信,一頭連著消費者的信任。“鬼秤”屢禁不絕,不僅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公平交易權等合法權益,更擾亂了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破壞了公平競爭環境,影響一座城市的文明形象。
有鑒于此,最近多地祭出監管利劍,治理“鬼秤”亂象,營造買得安心、稱得放心的消費市場環境。比如,南京市市場監管局在全國率先研發“電子計價秤計量信息管理系統”,以專屬二維碼標簽為媒介,實行電子計價秤“一秤一碼”專屬監管;廣州市市場監管局日前提出,全市502家集貿市場將統一配置900臺公平秤,擺放在市場醒目位置,方便市民復秤維權等,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都值得借鑒。
除了強化監管,更需重視源頭治理。相關法律明確規定,制造、修理計量器具的企事業單位必須對制造、修理的計量器具進行檢定,保證產品計量性能合格,并出具產品合格證。將治理“鬼秤”的關口前移,確保生產端提供質量過硬、計量準確的優質供給,才能減少流通端的良莠不齊,不斷壓縮“鬼秤”的生存空間。
誠信計量是消費者的期望,更是經營者的法定義務。面對“鬼秤”,消費者不妨少一點“寬容”,多一點錙銖必較。這離不開暢通的投訴舉報渠道,以及健全的計量投訴處理機制為消費者依法維權撐腰。只有監管部門、生產廠家、市場經營者都承擔起各自的責任,形成治理合力,才能將作弊的“鬼秤”完全逐出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