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基于對中國市場的長期看好,外資金融機構持續“加碼”中國債券市場。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債券市場,境外機構持有我國債券3.3萬億元人民幣,近幾年年均增速約為30%。特別是今年三季度以來,境外機構持債量保持快速增長,其中10月份增持近400億元,預計11月份增持量有望達到2500億元。
越來越多外資機構表現出對中國債券市場的濃厚興趣。截至2023年10月末,共有1110家境外機構進入中國債券市場投資,自2017年以來平均每年新增入市約100家。已入市的境外機構覆蓋了70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等主要發達國家。
在這些積極參與中國債券(債券行業分析報告)市場投資的境外投資者中,境外主權類機構等中長期投資者持債量占比達七成,這意味著更多投資者長期看好中國債券市場。另外,全球前百大資產管理機構中,已有約90家進入中國債券市場投資。
分析人士認為,近期,外資金融機構積極投資中國債券市場,根本在于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回升向好,今年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達到三分之一,仍然是全球增長最大引擎。特別是三季度以來,一系列政策效應逐步顯現,經濟內生動力不斷增強,回升向好的態勢更趨明顯。
在此背景下,人民幣債券的投資價值與避險屬性更加凸顯,中國債券市場展現出了較強的投資吸引力。目前,我國債券在摩根大通全球新興市場政府債券指數(GBI-EM)已達到國別最大權重,在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BBGA)、富時世界國債指數(WGBI)中的權重均超過納入時的預計權重。
我國債券被納入彭博巴克萊、摩根大通、富時羅素三大國際債券指數,已為我國債市引入了數千億美元的跟蹤指數資金。專家認為,這充分反映了全球投資者對于我國經濟長期向好、金融市場持續擴大開放以及持有人民幣資產的信心。
全球投資者看好中國債券市場,還得益于我國金融市場不斷提升開放水平。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近日在公開講話時介紹,中國人民銀行穩慎推進金融市場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順應國際投資者的需求,為直接投資中國金融市場提供便利。“滬深港通”“債券通”“互換通”等平穩高效運行,為國際投資者提供了更多投資渠道。
從金融管理部門釋放的信號看,我國將進一步完善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構建與金融高水平開放要求相適應的監管體系,支持在華外資機構更加全面、深入參與中國金融市場,引導外資金融機構集聚發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