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比現有鋰電池減輕近一半,續駛里程增加80%,成本降40%,而且任何情況下不爆燃……能解決安全、續駛等多重焦慮的全固態電池,正在從幕后走向前臺,上車之旅進入倒計時。
近日,上汽集團宣布與清陶(昆山)能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投資10億元設立合資企業,致力于打造超高性價比的新一代固態電池。按照規劃,第二代固態電池2024年量產上車,液體含量將降至5%以下;2027年推出全固態電池,實現10萬輛級”的大規模量產裝車。同期,恩力動力與軟銀公司也發布了聯合開發的硫化物全固態鋰金屬電池,實測能量密度達到300Wh/kg。
近年來,固態電池領域吸引了豐田、大眾、寶馬、奔馳、比亞迪、廣汽、東風、蔚來、高合、賽力斯等車企紛紛涌入。那么,全固態電池如今處于什么發展階段?距離上車還有多遠?還有哪些瓶頸有待突破?我國固態電池的國際競爭力究竟如何?這一系列問題都在隨著固態電池上車的臨近而逐漸清晰。固態電池具備溫度適應范圍廣、適合快充、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等優質特性,可通過最嚴苛的單電芯針刺實驗,整包可實現系統級零熱失控,即單顆電芯熱失控后實現整包永遠不起火、不爆炸,2022年,上汽集團與清陶能源(能源行業分析報告)成立了固態電池聯合實驗室,開發的第一代全固態電池已完成裝車試驗,在實現系統級零熱失控前提下,單體能量密度達到368Wh/kg,相比磷酸鐵鋰電池能量密度提升100%以上,測試車輛最大續駛里程達到1083公里,充電10分鐘可增加續駛里程400公里。
通常情況下,一款電池從開發到裝車應用,是多層面的創新和集成。從整車角度看,電池材料、電芯、工藝制造、系統集成開發、軟件控制等都需要同步開發。
對此,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平臺首席技術官邵杰深有感觸。他說,正是由于固態電池特別是全固態電池擁有諸多難以替代的優點,在目前固態電池全球競爭日益加劇的態勢下,國內企業已經到了不得不加速開發的階段,稱其為“倒計時”毫不為過。目前,上汽通用五菱在廣西建立了固態電池實驗室,在啟動固態電池研發項目的同時,也將向全社會開放研發資源,推動全固態電池加速上車應用。
在全固態電池上車倒計時之際,越來越多的車企已經走上投資、合作開發固態電池的新賽道。2022年就有報道稱,小鵬汽車已經投資50億元成立了科技公司主攻固態電池,準備在2027年推出量產上車產品。盡管小鵬汽車方面對此既不承認也不否認,但已經多次隱晦作出了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