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制造業發展的潮頭向前望去,工業軟件與硬件制造的數實融合早已不再是海天交界處若隱若現的桅桿,而是一艘已經駛到眼前的巨輪。
作為智能化時代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工業軟件為實現制造業轉型升級、智能化發展提供有力支持,也是進一步深挖工業發展潛力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憑。我國已是世界第一大工業國,構建了相對完備的產業鏈體系,但在工業軟件領域,仍有較為突出的盲點與缺憾,打造堅實的“數字基石”,已是行業之需、時代之喚。
多條機械臂協同操作,精準地從原料箱中將不同規格的螺母分揀排列,送達指定位置,人工分選的時代悄然過去。這套視覺分揀螺母系統,是天津卓朗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產品之一。通過實時生產數據的上傳共享,產線的靈活性和質量控制能力都有了大幅提高。被稱作工業之“魂”,又是生產“大腦”,對于工業(工業行業分析報告)生產全流程多維度的滲透,使得工業軟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前在天津舉辦的第二十五屆中國國際軟件博覽會上,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高素梅表示,工業軟件作為現代工業的數字靈魂,對推動工業互聯網的發展至關重要,也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基礎性、戰略性驅動力量。
2022年,我國工業軟件產品實現收入2407億元,同比增長14.3%,高于全球增長率。從2016年的1194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2407億元,我國工業軟件產品收入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2.4%。2023年上半年,我國工業軟件產品收入1247億元,同比增長12.8%,增長率依舊保持在較高水平,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世界第一大工業國,需要有與之相匹配的工業軟件地位。近年來,世界范圍內產業格局迅速變化,在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等新形勢下,工業軟件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加快工業軟件自主創新已經成為提高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保障工業供應鏈安全、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性任務。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國產工業軟件不存在“要不要自強”的問題,擺在面前的是“如何自強”以及“何時可以實現自強”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如今顯得愈加緊迫。我國擁有全面的工業門類、高水平的工業裝備和深入的產學研用合作模式,在工業軟件技術領域有一批相對成熟的企業以及技術成果。專家認為,我國工業軟件并非要解決從無到有的問題,而是要解決小而散、產品化水平低以及沒有形成產業生態的發展性問題。
要實現軟件內核、開發框架等領域的突破,同時產業鏈短板弱項應得到解決,提升工業軟件等關鍵軟件供給能力。對船舶、電子、機械等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帶動作用凸顯到2025年,工業App突破100萬個,長板優勢持續鞏固,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不斷提升。基于此,高素梅認為,當前我國工業軟件發展正站在一個全新起點,未來我國工業軟件不僅要服務于企業的高效生產,更應同時為工業的全面智能化及可持續化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