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工程”建設在今年多次重要會議中屢次被提及。專家認為,“三大工程”建設是落實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的抓手,也是穩定房地產市場的長效機制和重要切入點。10月以來,住建部已赴多地調研“三大工程”建設推進情況。對于金融支持“三大工程”建設,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近日在2023金融街論壇年會上表示,為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設提供中長期低成本資金支持,完善住房租賃金融政策體系,推動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房地產(房地產行業分析報告)金融供給側改革的提法需要引起高度關注,意味著相關部門將圍繞“三大工程”建設推動金融結構進一步優化,聚焦金融機構、資金供給與政策配套等方面。“房地產金融供給側改革是圍繞房地產市場新的發展模式和重點方向來進行的新探索。目前,保障房建設、城中村改造是住房體系中的重要環節,‘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關乎城市化進程,也是廣義房地產市場的重要一環,共同構成房地產產業發展的重點。這些方面都需要金融的支持。如何構建對這些領域的有效支持,成為房地產金融供給側改革新的重點。“三大工程”是關乎民生的大工程,需要大量資金支持。金融機構將發揮重要作用。
“三大工程”的公益屬性較強,政策性成分較為濃厚,意味著政策性、開發性銀行以及全國性銀行將在推進“三大工程”建設過程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地方政府在這個過程中也需要主動作為、勇于擔當。資金供給方面,‘三大工程’建設市場空間龐大,需要有大量的中長期資金支撐。這意味著,推動主要金融機構圍繞‘三大工程’建設加大中長期資金支持力度將會變得非常迫切。
“三大工程”建設相關項目往往期限較長、收益不太高,需要多種類型金融機構配合。有些領域需要發揮政策性金融機構保本微利、政府信用、資金期限長的優勢,為整個市場先導性的發展和開發提供基礎性支持,以此為基礎撬動商業性金融機構介入,更好地服務于房地產新發展模式的融資需要。
“三大工程”建設對中長期低成本資金有較大需求,政策性、開發性銀行具有資金成本、資金體量優勢,兼具政策屬性,比較契合“三大工程”的公益屬性,應在“三大工程”建設過程中發揮“頭雁作用”。例如,單列“三大工程”建設信貸額度和專項借款額度、發行以“三大工程”建設為主題的金融債券等。商業銀行的市場化特征相對突出,應堅持在保本微利的基礎上,加大對“三大工程”建設的支持力度,提高中長期貸款占比,與政策性、開發性銀行一起形成支持“三大工程”建設的中長期資金體系,撬動社會資本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