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出圈的菜市場只是少數,但并非偶然。眼下,一蔬一飯、南北干貨、市井民情、人文韻味……菜市場已不僅僅是菜品的買賣場所,而更像是一個社交場域、一個舒壓空間、一種生活方式。年輕人越來越愛逛菜市場,不是沒有理由的。
煙火氣息縈繞的氛圍感、“眼見為實”“可觸可感”的體驗感,消費者選擇農貿市場作為日常購買農產品主要渠道的比例為77.27%,穩居第一。菜市場用它獨有的氣質,帶給年輕人線上購物所沒有的生活氣息,以及真實的人與人交流而產生的親近感。“有時逛菜市場并不是真的要買什么東西,游走在攤位與攤位之間,看到食材最真實的模樣,就像在觀賞一個生活的展覽,能讓緊繃的神經松弛下來。”久居北京的菜巿場愛好者小丁說。
當年輕人不斷涌入,菜市場也在悄悄發生著變化,在滿足基本所需的同時,也碰撞出新的創意,更加契合年輕人的審美趣味。集“顏值”“智慧”于一身。歷經城市治理與更新,菜市場已不是“臟亂差”的代名詞,即便是傳統的菜市場,盡管裝修陳舊,但路面也是干凈整潔的,沒有堆積成山的垃圾,不會污水橫流。小清新風、文藝國風、賽博朋克風……新興菜市場的設計風格層出不窮,布局也更加清晰、規范。蔬菜區、肉類區、水產區等功能分區劃分整齊,掃碼支付、WIFI等軟件設施也一應俱全,就連攤主都玩起了私域流量。小丁說,因為常去光顧一家菜攤,便加了老板微信,入了“菜友群”。常常一大早便在朋友圈或群里看到老板更新“菜品”,并提供搭配參考,如果量大,可以提供送菜到家等服務。
“舊煙火”中長出更多“新業態”。逛久了菜巿場,你會發現,其能夠提供的遠遠不止是食物,它幾乎滿足著日常生活的全部需求:修理店、五金店、花店、服裝(服裝行業分析報告)店、裁縫店……儼然演變成社群多功能聚合中心。在蘇州的雙塔市集,除了買菜還可以喝咖啡、買書,同時也保留了當地傳統的裁縫鋪和鑰匙鋪;在重慶市九龍坡區的民主村,原來的菜市場通過城市的更新改造,增加了烤肉店、小酒館這些年輕人喜歡的業態。消費場景的不斷創新,賦予菜市場新功能,吸引一波又一波流量。
菜市場的“氣質”頗有藝術范兒。有些網紅菜市場積極創新形式,與商業活動合作,與當地特色融合,努力向文旅綜合體發展。比如,北京的三源里菜市場里,除了陳列來自天南地北的食物外,還會舉辦一些新書發布會、書畫展之類的文化活動。別致的印花包裝、俏皮的美術字體、接地氣的標語……行走其中,有種煙火氣里生長出的藝術感。更有趣的是,市場中的攤主也樂得與前來打卡的人互動,扮演一下鏡頭中的“演員”,他們淡定從容面對相機、手機,成為新鮮食材之外的拍攝題材。
四方食事,不過一盞人間煙火。當曾經質樸的生活空間逐漸煥發新的面貌,不禁令人擔心菜市場的煙火氣是否會弱化或者消失?一旦商業化的熱潮興起,物價是否也會隨之上漲?一蔬一飯是生活本味,有生活氣才有生命力。作為連接田間地頭與每日生活的交易場所,菜市場首先需要滿足居民購買食材的功能,便民應是最基本的屬性。而如何平衡好市井氣與商業化、對沖升級所帶來的成本支出,則是所要思考的問題。
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如果時間允許,人們依舊傾向于在市場里挑選一條活蹦亂跳的魚,挑選帶著泥土和露水的新鮮蔬菜,在人間煙火氣之中享受一種慢節奏的步調,在細碎的一蔬一飯中體會風土人情。期待未來會有更多城市打造更有特色的菜市場,讓更多人在熱熱鬧鬧、挨挨擠擠中,感到一種生活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