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中國的超市、大賣場是建立在以入場費為基礎的盈利模式基礎之上的,就是前臺毛利、后臺毛利加上很長的賬期。中國的生產商以及眾多的中國制造之所以不能流入國內超市,賬期是非常大的障礙。
這是我們的一種盈利模式。這種盈利模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基本原理就是零供之間的博弈。
首先,大賣場、零售商不承擔風險。它讓風險轉接給誰承擔呢?供應商。供應商要是承擔風險就有一個前提,它就要獲得賣場的經營權、定價權,我覺得這個循環是導致我們商品貴的很重要原因。比如說各種銷售(銷售行業分析報告)活動讓供應商承擔,長期的賬期,供應商怎么解決這個問題?供應商肯定把所有的成本追加到價格中去。
而且,最要命的是這種循環有一個很重要的推手就是“腐敗”。腐敗又加重了循環整個成本的上升,所以使我們商品變的特別貴。這里面不僅是超市是這樣,現在中國的百貨店聯營制建立起的商品高價值,目前還在持續。
過去三十年,中國的超市是建設在零供博弈基礎之上的,實際上零供博弈根本沒有贏家。從零售商的角度來看,零供博弈的結果導致的就是價格的虛高、同質化、門店效率低下、商品整個系統的腐敗。
大賣場為什么在中國衰落?我個人認為是因為這種行業價值觀一開始就是錯誤的。當我們去改變這種體系時是非常困難的,比如現在很多企業去做自有品牌,很多采購出來抵制,是因為你自采和做自有品牌動了很多人的“蛋糕”,很多老板愿意去做商品加工,很愿意去擴大自有品牌。組織體系當中推動不了,組織體系很難推動,這就是長期形成的價值觀、組織文化形成的問題。
那么零售商不是贏家,供應商是贏家嗎?供應商同樣也不是贏家。現在超市里的食用油二十年的包裝和容量都沒有變化,從奶到飲料再到啤酒,我們這些年很少看到供應商在產品創新方面做出一些努力。產品生命周期在中國根本就不存在,我們看超市大部分產品都是二十年周期,現在還在貨架上擺著,這是生產商的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