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市場的繁榮,一個重要的著力點在于有效增強農民消費信心。增強信心不能等、靠、要,而是要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從而增強個體消費能力。這也是有效啟動農村市場的關鍵。
從工資性收入的角度來講,改革開放開辟了農民工資收入的基本渠道,鄉村振興為農民提供了家門口就業的機會,農民工資來源不斷擴展,整體性收入不斷提高。農村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反過來推動鄉村產業,創造農村多樣化就業崗位。經濟規律和鄉村振興戰略同頻共振,把鄉村人力資源和經濟需求進行合理配置,有助于形成農民工資持續增長的趨勢。
就經營性收入來說,現代農業(農業行業分析報告)產業鏈不斷拉長,促進了農村工商業的發展,各種農業衍生業態賦予農民生產者、經營者雙重甚至多重身份,自然也就使農民獲得更多收入。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各種農家樂、民俗旅游、休閑、康養、研學等農文旅融合產業日漸豐富,這些都會不斷拓展農民的經營性收入。
財產性收入的改善也很重要。這類收入主要是指農民在各項集體資產中的確權定利,比如集體土地流轉、廠房租賃獲益等,以及通過深化農村經營體制建設而獲得的收益。鼓勵農民通過多種形式參與適度規模經營、享受新型集體經濟紅利,也是不斷增加農村家庭收入的有效方式。
收入增加了,農村消費也就激活了,需要注重多層級供給,針對農民生活需求,采取不同措施,培育消費多元主體。通過研究農村市場新型消費主體,及時掌握市場需求變化,不斷調適市場供給,既保障滿足一般需求,又適時引導超前需求,多層次推動農村健康消費方式養成。
縣域商業發展離不開地域農產品支撐。特色農產品的商品轉化率和市場流通率,是地區商業的內生活力所在。本地農產品尤其是特色農產品體系建設,對于加快縣域農產品商品體系建設、夯實內循環基礎具有重要意義。當下,既要完善現有農產品商品體系,又要挖掘農產品資源潛力,還要開辟更多的特色化農產品商品品類。在農村商業成本高于城市的情況下,活躍農村消費市場須借助價格優惠。應研究制定農村商品在交通、物流、水電、通訊、網絡等方面的綜合優惠機制,同時,擴大農村電商覆蓋面,提高農村電商發展質量,以現代商業平臺手段降低商品價格,讓利于民,激活消費,把農村市場推向健康軌道。
還要切實保護農民消費者權益。商品售后服務缺失問題在農村仍然突出,甚至傷農害農事件也時有發生,應提高經營主體商業素養和職業道德,建立城鄉貿易深度融合、一體化發展的長效機制,培育新型農村商業秩序。同時強化農村商業制度建設和農民商業行為規范,持續優化鄉村營商環境,厚植農村商業發展的良好制度環境,培育新時代農村商業文化,促進農村市場的長期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