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熱+農業(農業行業分析報告)”是新興產業,放眼全省、全國都沒有相對成熟的案例,如何把新產業落實落地、做大做強?區政協聞令而動,發動委員利用在各自行業的專業水平和資源,通過專題調研、民主協商、對接提升等方式,積極推動地熱園區建設,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安居樣板。
提出了“綜合分析地熱源,詳細計算地熱功率,有的放矢開展地熱農業產業布局”“應多與專業院校合作”等意見建議25條。最終促成相關部門確定以磨溪210井為熱源點,采取錯峰供能方式解決熱能供給不足的問題;與中國農業大學、四川農業大學等院校合作,推動地熱園區各項技術和項目快速落實落地。
按照規劃,建設地熱園區需要推進11個項目,包含高標準農田改造、宜機化建設、道路建設、水利設施建設等多個方面,工程量大、涉及群眾多、工作任務重、時間緊,安居政協再次出實招,幫助解決建設過程中的疑難雜癥。
在區政協的組織下,針對基層治理難題展開現場協商,形成了由3家鎮黨委牽頭,整合8名政協委員,及長樂、高石等村的八長(網格長+駐村警長+河長+林長+路長+五老會長+村長+小組長)力量,形成“1+8”社會資源,分網格、進社入戶做群眾工作、解決實際問題,推進五治(政治、德治、自治、法治、智治)融合發展,為園區建設提供群眾基礎。
為解決水利建設問題,區政協召開“有事來協商 安心好商量”協商議事會,妥善解決地熱園區楊家河水庫提灌站功率低、管道鋪設進度慢、站點無人管護、收費標準不一等問題,既保障了群眾利益、又加快了園區建設步伐。
在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時,土地整治切斷了部分水源,群眾生產生活用水補給不足,區政協委員陳克蘭和三家鎮一起對接區城管執法局,每天送水60余噸,解決群眾用水問題。
為解決勞動力不足、農作物收獲慢、影響宜機化改造進度的問題,區政協委員劉穎牽頭組建三家鎮青年突擊隊,幫助群眾收獲小麥70余畝、油菜60余畝、水稻110畝。
據不完全統計,在地熱園區建設過程中,區政協委員到園區開展履職活動270余人次,幫助解決群眾問題80余件次。在廣大委員的傾力協助下,安居區整合人才、人脈、項目等各項資源聚力攻堅,僅用了100天就建成了全國首批低碳地熱現代農業園區,并成功承辦今年四川省地熱綜合利用現場會,為地熱園區建設提供了持續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