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此次新品種中數量較多的一類,共409個,優質綠色是其突出特點。此次審定通過米質達到國標1級優質米品種50個,較上年增加6個;兼具高產、優質、綠色的“三好品種”28個,同比增加6個。由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育種并提出申請的“西子3號”是其中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省農業(農業行業分析報告)科學院黨委書記柏連陽介紹,經檢測,“西子3號”在區域試驗中的糙米鎘含量為每千克0.000至0.098毫克,低于每千克0.2毫克的國家限量標準。“作為秈型常規稻品種,‘西子3號’可在長江中下游做雙季晚稻種植,將有利于部分受重金屬污染的地區解決‘鎘大米’問題,提升我國糧食安全的保障能力。”柏連陽說。
大豆是另一個重要品類。數據顯示,此次審定通過17個高油高產大豆新品種,占比達到1/5,畝產最高達到240公斤,含油率最高達到22.97%,同時篩選推薦了7個適合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大豆品種。此次標準修訂提高了品種DNA指紋差異要求,推動解決品種同質化問題,同時提高了品種產量、品質要求以及品種抗病性要求。
明年將先行調整北方春大豆中早熟和中晚熟組、黃淮海夏大豆南片等生態區組對照品種,引導高產大豆品種選育;在2022年大豆品種試驗種植密度普遍提高10%的基礎上,明年將北方春大豆早熟區、黃淮海夏大豆北片等部分生態區試驗種植密度再提高10%,引導耐密大豆品種選育;按照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規定,同一生態類型區試驗點,國家級不少于10個,目前試驗點一般在10-13個,明年將北方春大豆等生態區試驗點數增加10%以上,進一步強化對品種穩產性的試驗評價。
此次審定推出的優質高產新品種還包括764個玉米品種、51個棉花品種。具體來看:審定通過15個籽粒機收品種,覆蓋三大主產區,籽粒含水量平均為23.7%,同比下降0.56個百分點;耐密品種選育初現苗頭,鄭原玉333、鄭品玉608等品種在西北種植密度每畝可達6000株以上。審定通過纖維品質優質I型和II型品種26個,占比達到51%;生育期小于110天且品質不低于Ⅱ型的短季棉品種2個,可用于黃河流域棉區麥后直播棉種植和長江流域棉區擴種油菜茬口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