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農業(農業行業分析報告)強國,利器在科技。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4.5%提升至2022年的62.4%,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動能。糧食穩產增產,根本出路在科技。各地區各部門以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引領,以產業需求為導向,聚焦底盤技術、關鍵農機裝備等領域,不斷強化農業科技支撐。
科技支撐,助力會種地變成“慧種地”。物聯網、大數據、北斗導航等現代信息技術在種植業生產中加快應用,精準播種、智慧灌溉、植保無人機等技術和裝備大面積推廣。送技到田,服務進村,全國近50萬名農技推廣人員在穩糧保供、增產增收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項項新技術落地,田間地頭激蕩著科技動能,凸顯農業現代化“金扁擔”的硬支撐。科技助力,農業生產不斷提質增效。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農田建設是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關鍵舉措。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共同努力,農田水利工作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穩步加快,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22年底,全國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以此穩定保障了1萬億斤以上的糧食產能,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提供了基礎支撐。今年前10月,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完成約6050萬畝。高標準農田保土保肥保水能力強,畝均糧食產能一般增加10%—20%,高產穩產旱澇保收,節肥節藥綠色種植……目前,我國耕地質量進入持續改善、總體向好階段。
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各地大力推進農田水利和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提升耕地質量,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奠定堅實基礎。先進的機械裝備是藏糧于技的重要物質基礎。目前,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超過73%,裝有北斗定位作業終端的農機裝備達180萬臺(套),大國糧倉根基不斷夯實。
農業機械化帶來生產方式變革。灑藥用上植保無人機,點點手機屏幕就可以精準施肥;電驅動高性能播種機配合北斗導航駕駛,直線誤差不超過2.5厘米……上天、入地、聯網,各式各樣的智慧農機裝備“大展身手”,手機成了“新農具”。農業機械化是節糧減損的重要保障。過去,人工收割小麥費時費力、遺撒損失在5%—8%。如今,使用聯合收割機正常條件下平均機收損失僅有1%左右,新型智能北斗導航聯合收割機還可進一步減少機收損失。當前,農業機械化正在從主要作物耕種收環節加快向秸稈處理、烘干等糧食生產全程延伸。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