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太陽能、風(風電行業分析報告)能等清潔能源資源豐富,推薦實施項目規模近2.5億千瓦,約相當于11個三峽電站的裝機容量,甘孜州可謂“綠能富礦”。然而,風光發電具有隨機性、波動性、季節不均衡性,大規模接入電網,會對電網安全穩定帶來挑戰。將光伏發電接入水電站,借助水電的靈活調節性能,平抑光伏輸出功率的波動性——水光互補方案,恰能破解難題。從季節性差異看,甘孜州光伏‘冬春季出力大、夏秋季出力小’,與水力發電‘夏季豐水期、冬季枯水期’形成天然的年內互補。水庫庫容決定了水電站的調節能力。兩河口水電站總庫容達108億立方米,相當于770個西湖的水量,既可以實現短期的日調節,也可以實現中長期的季調節、年調節。水光“打捆”后輸出穩定電力,有助于電網接納更多新能源。
2022年7月,柯拉一期光伏電站開工建設。按照設計,電站投產后,年平均發電量20億千瓦時,可滿足約70萬戶家庭年用電需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超6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60萬噸。既能保障電力安全供應,又能促進綠色低碳發展,項目綜合效益巨大,但挑戰也不容小覷——
自然環境惡劣。施工區域海拔4600米,紫外線輻射比平原地區高90%、氧氣含量低50%,一年有1/3的時間最低氣溫低于零下20攝氏度。施工條件差。高寒高海拔地區人工、機械降效嚴重,機械故障率升高50%左右。尤其電站配套建設的500千伏匯集站送出工程,途經20公里的無人區,沿線植被茂密,三次跨越兩河口庫區,沒有通信網絡。建設者穿梭在荊棘密林中,攀爬超過45度的斜坡,攻堅克難、立塔架線。
建設工期緊??吕黄诠夥娬镜闹Ъ苡娩摿拷?萬噸,相當于再造一座北京“鳥巢”;52.7萬根光伏基礎樁連在一起,總長超過1400公里;設備及物資運輸總量超過1萬個車次,累計行程約1000萬公里。為了趕在今年迎峰度夏前投運,如此龐大的工程量要用不到1年的時間全部建成,殊為不易。
通過創新施工工藝,我們將工程設計之初的3個月‘冬歇期’科學轉化為‘大干期’,1000多名建設者選擇就地過年。開工以來,建設者平均每月堅守一線的天數超過26天,最長的連續堅守了12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