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企業須從擴規模的傳統思路向提高技術含金量轉變,通過整合資源和優化管理,控制整體成本。更多關注風光互補、光伏和農業互補、光伏和水電互補等多種能源(能源行業分析報告)形式,實現互為補充。光伏產業在歷經近兩年的一路高歌后,似乎又有產能過剩的隱憂。今年以來,從產業鏈上游硅料到下游組件,均呈跌勢。近期雖略有上升,但與年初相比仍相去甚遠。
資本市場率先釋放信號。近期,不少光伏上市公司發布了半年報,業績雖然亮眼,股價表現卻背道而馳。阿特斯發布半年報稱,上半年凈利潤19.2億元,同比增長321.75%,但阿特斯股價卻較兩月前已下跌近三分之一。天合光能股價較年初更是幾近腰斬,晶科能源等上市公司也創下年內新低。
對于光伏產業來說,今年本是收獲之年,光伏發電裝機超過水電,成為我國僅次于煤電的第二大電源。但種種跡象表明,產能過剩又一次擊中了光伏產業。對此,業內已有表態。晶科能源半年報直言,行業擴產已帶來了階段性產能過剩風險。
國際能源署2022年報告顯示,我國在全球光伏組件市場份額超過80%。有預計稱,2025年全球光伏裝機需求約386吉瓦,不過到今年年底,我國各環節產能將達到全球光伏裝機需求2倍之多,而未來規劃產能甚至在3倍以上,其中硅料產能過剩最為嚴重。
分析來看,在“雙碳”目標引領下,大量資本涌入光伏產業,使產業鏈各環節產能急劇擴大。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今年上半年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產量同比增長幅度均在60%以上。需求雖然受政策影響一路上揚,但短期內難以消化如此巨大的產能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