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進,大氣污染治理和推進北方清潔供暖的力度不斷增強,地熱能開發利用規模持續擴大。如今,中深層地熱資源供暖已在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的“2+26”城市及汾渭平原11個城市得到快速發展,成為北方地區清潔供暖的重要綠色替代能源(能源行業分析報告)。從供到制冷,從“發熱”到發電,從城市到鄉村,我國地熱能開發利用潛力正在不斷釋放。進一步提升地熱能開發利用水平可以作何期待?還應有哪些突破?近日,走進河北雄安,陜西西安,云南大理、騰沖等地熱資源豐富的城市走訪調研。
我國地熱能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發展正當其時。據國家地熱能中心統計,截至2020年底,我國地熱直接利用裝機容量達40.6吉瓦,占全球地熱直接利用裝機容量的38%,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我國地熱能供暖面積累計達13.9億平方米,折合年替代標準煤3710萬噸。隨著實現“雙碳”目標步伐不斷加快,作為可再生能源的地熱能越來越“熱”。
步入雄安新區,經過十余年的努力打造,這里已經從崔女士口中的“冬天出門嗆鼻子”之地蛻變為我國首個地熱清潔供暖“無煙示范城”,蹚出了一條可復制推廣的“雄縣路子”。
據中國石化新星公司人才家園換熱站站長張虎介紹,“地熱回灌”是確保“無煙”的關鍵技術。地熱水經開采和除砂后進入板式換熱器,換熱器‘取熱’后通過管道將熱量輸送至居民家中,實現地熱側和用戶側互不接觸即可進行熱量交換。同時,完成熱量交換的地熱尾水經回灌井注入采出層,實現地熱尾水回灌,做到‘取熱不耗水’,實現清潔能源的循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