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山東、安徽、湖北等地一些棉紡織(紡織行業分析報告)廠計劃12月下旬或1月上旬前放“春節假”,假期大多在2-3個月,而目前有些中小紡企雖然沒有停產,但車間生產斷斷續續,產能下降較為明顯。
內需“金九銀十”成色嚴重不足,而且11月份進入淡季,訂單的下滑趨勢更加突出,廣東、江浙、山東等沿海地區服裝企業、織布廠對棉紗的消費需求每況愈下,沒有中長線、大單的支撐,棉紡廠去庫存幾乎不可能實現。
進出口公司等中間環節大量囤積的棉紗“堰塞湖”開始降價放水,短時間內不僅與棉紡廠搶單,而且對棉紗出廠價沖擊較大,紡企只能被動跟從。據一些機構、進出口公司估算,截止12月中旬前各輕紡公司、貿易商手中的棉紗庫存總量仍高達130-140萬噸,“堰塞湖”雖然崩塌的概率或不大,但持續降價跑貨對棉紡市場的破壞可想而知。
部分企業對2023年12月至2024年一季度棉紡織市場期望很高,想盡各種辦法維持產能、維持開機率,采取減停產措施過晚,導致目前棉紗銷售緩慢,現金流緊張的局面。在人民幣升值、內外棉紗價格倒掛的推動下,棉紗進口量持續同比大幅增長,對國產棉紗的替代性越來越強。據海關統計顯示,9月我國棉紗進口量為18.47萬噸,同比增加107.00%。10月我國棉紗進口量約17.03萬噸,同比增加162.62%。從部分貿易商、布廠的反饋來看,11月份我國棉紗進口仍處于高速增長狀態,同比增幅預計仍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