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各地加快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通過出臺產業高質量發展支持政策、打造特色新興產業集群、推行產業集群鏈長制、培育鏈主企業等措施,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增強產業發展的接續性和競爭力。在產業短板補鏈方面,各地圍繞產業鏈關鍵核心環節,加強基礎研究,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合作,提升產業自主可控能力。例如,上海市深化提升集成電路裝備、材料和設計創新發展能力,促進生物醫藥創新產品應用推廣,優化人工智能自主可控軟硬件生態;山東省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提升行動,精準補齊基礎零部件、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基礎軟件、基礎工藝等短板。
在優勢產業延鏈方面,各地圍繞新興市場機會,梳理新興產業鏈圖譜,積極推進優勢產業為新興產業提供基礎材料和裝備,促進優勢產業做大增量市場。江西宜春以產業鏈鏈長制為抓手,吸引一大批鋰電新能源(能源行業分析報告)頭部企業落戶,逐步打造成為全國唯一擁有從鋰礦采選到新能源汽車制造完整產業鏈的地級市;河北保定著力建設輸變電裝備世界制造基地、風電全產業鏈裝備制造基地、光電產業智慧基地、新型儲能裝備產業集聚區、氫能產業多元應用示范區,打造“保定·中國電谷”升級版。
我國產業鏈“卡脖子”環節主要在前沿技術、高端基礎制造工藝、高端裝備、高端基礎材料等方面。今年以來,我國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在產業鏈“卡脖子”領域取得重大進展和重要突破。今年以來,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扎實推進,一批重要技術產品實現突破。
在傳統產業升鏈方面,各地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落后產能整合,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改造,大幅提升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賽迪研究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關兵介紹,智能工廠建設規模不斷擴大、水平持續提升。截至目前,各地建設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近8000個,這些示范工廠產品研發周期平均縮短了20.7%,生產效率平均提升了34.8%,產品不良品率平均下降了27.4%,碳排放平均減少了21.2%。隨著智能化水平提升,智能制造新場景、新方案、新模式不斷涌現,新型制造模式已從概念框架走向落地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