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起始于中國,跨越沙漠,揚帆萬里,是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商業貿易路線,也是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之路。2013年秋,習近平主席在訪問哈薩克斯坦、印度尼西亞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之際,本版邀請敦煌研究院院長和福建博物院院長撰文,讓我們與筆墨為伴,踏上古老的絲綢之路,感悟新的時代內涵。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被譽為“人類文化運河”和“歐亞大動脈”的絲綢之路經由敦煌,將古老的四大文明——中國、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倫連接起來。以莫高窟佛教藝術和藏經洞文物為代表的敦煌文化,延續近2000年,是中國文化與印度文化、希臘文化、波斯文化等外來文化交融薈萃的結晶,是世界文明長河中的璀璨明珠。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文物(文物行業分析報告)流散到國外,眾多國家學者研究敦煌石窟和敦煌文獻的豐富內涵與珍貴價值,敦煌學成為國際漢學中的顯學,敦煌研究院亦成為國際敦煌學研究的最大實體。加強敦煌學的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不僅對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文化、東西方文明交流史具有重要價值,而且對推動當代世界文化交流發展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在國際上舉辦敦煌藝術展覽,是近年來敦煌研究院講好敦煌故事、推動敦煌文化走向不同文化背景觀眾的有效途徑。近年來,敦煌研究院在奧地利、法國和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和地區舉辦敦煌藝術大展和敦煌壁畫藝術精品公益巡展,并推動敦煌文化創意體驗活動走進澳大利亞和泰國等國,增進世界人民對敦煌文化的認識。
敦煌石窟蘊含豐富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歷經數千年時光淘洗,石窟壁畫面臨退化危險,如何永久保存敦煌石窟信息?上世紀80年代末,時任敦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樊錦詩首次提出“數字敦煌”概念,即利用數字技術永久且高保真地保存敦煌壁畫和彩塑信息。30多年來,敦煌研究院專業數字化工作團隊積極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合作,逐步建立起準確、真實、高清晰度的“數字敦煌”資源庫,為敦煌石窟保護、敦煌學研究、敦煌文化弘揚提供重要支撐,成為數字時代實現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寶貴資源。
今天,“數字敦煌”已成為面向全球傳播敦煌文化的重要窗口和知名品牌,昔日不可移動的石窟文物插上數字技術的翅膀,飛向世界各地、進入千家萬戶。2022年,全球首個基于區塊鏈的數字文化遺產開放共享平臺“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上線。我們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對壁畫元素進行識別和匯聚,19類專題約6500份來自敦煌莫高窟等石窟遺址及敦煌藏經洞文獻的高清數字資源檔案向全球開放,為公眾提供敦煌文化的共享共創平臺。2023年,參與式博物館“數字藏經洞”上線,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開啟沉浸式線上文博之旅。探索路上步履不停,“數字敦煌”持續為跨文化傳播、創新文化成果提供精彩樣本。
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創新沒有止境,通過不斷探索融合方式和傳播模式,敦煌文化遺產和社會大眾之間的距離不斷拉近,洞窟里的文物正不斷“活”起來、“走”出去。比如,我們利用新媒體平臺推出的《敦煌歲時節令》《和光敦煌》《字在敦煌》等數字媒體品牌,以及“云游敦煌”小程序、敦煌動畫劇、點亮莫高窟等數字創意傳播項目,就是全年齡層都喜愛的數字產品。其中,“云游敦煌”小程序于2020年初推出后廣受歡迎:音配畫的“每日敦煌畫語”帶給人寧靜平和;黑朱、蛤粉、松綠、空青……以壁畫千年盛彩為線索,小程序將壁畫之美推送指尖,多角度多維度地豐富人們的視聽感受。僅2022年,敦煌研究院融媒體平臺瀏覽量就超過2億人次,訪客覆蓋120個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