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咖啡”“書店+文創”“書店+線下活動”……近年來,實體書店不斷融合新業態,以“書店+”模式打造更多元的消費場景,精準定位用戶需求,為顧客拉滿體驗感。同時,隨著社交媒體的不斷發展與網紅經濟的催化,一個又一個網紅書店在網絡(網絡行業分析報告)平臺上浮現,成為不少民眾讀書、打卡的好去處。
在狹窄的院落空間里,一家名為“可能有書”的書店成為最近流行起來的網紅打卡地,許多年輕顧客正在打卡拍照。窗戶的外側是居民院落,內側則是書店的閱讀空間,作為一家坐落于“共生院”內的書店,“可能有書”在空間環境上徹底融入了居民生活中。
這里不僅有書,還集自習室、咖啡館、包子鋪于一體,而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一塊獨立的藝術展覽區,這里正在舉行一場名為“北京中軸線鳥類發現計劃”的互動藝術展。
團隊在策劃運營這家書店之前,已經成功打造了內務部街27號院這一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文化空間項目。后來,經與當地主管部門溝通,決定圍繞“書店”這一形式策劃一個新項目。如果只是單純做一家書店,圖書銷售外加賣幾杯咖啡的模式太過傳統,我們想結合團隊在內容策劃上的優勢,打造一個文化藝術復合型空間。
據了解,從“菜市場”主題展覽到鳥類、植物主題展等,書店開業至今已舉辦了不同主題的近十場藝術展,所有的展覽主題都是以具體的書本內容為靈感生發,展覽內容和形式頗為新穎。書店希望為社區居民帶來良好的文化藝術體驗。開業以來,書店日均客流量大概在兩三百人左右,其中周邊居民能占到一半左右的比例,此外也有許多專程趕來打卡體驗的顧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