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估計,美國人平均每天喝三杯美式咖啡。WIFI、遠程工作和技術的崛起塑造出美國社會如今的咖啡文化,享受即飲咖啡的便捷和效率。早餐選項之一、打工人常備、路邊自提,這些字眼成為咖啡文化的一部分。
第一階段以超級濃郁、苦澀、事先研磨的商品化咖啡飲料(飲料行業分析報告)為特征,無需任何宣傳。那時,人們對咖啡的關注都集中在商品上,并不關心它來自哪里或是如何烘焙的,唯一關心的就是它是否含有咖啡因,換句話說,人們喝它只是為了保持大腦清醒,而不是為了享受。
彼時,順應時代需求,速溶咖啡橫空出世。無需半小時或更長時間釀造,只需要將咖啡粉溶解在水中,這類咖啡迅速引發全球關注,并一直延續至今。而另一類盛行的便是真空包裝咖啡豆,與速溶咖啡一樣,這些咖啡豆通常是來自不同產地的混合物,經過預烘焙和預研磨,往往顏色偏深且苦,缺乏精品咖啡的濃郁風味。
第二階段是由星巴克主導,核心在于體驗,咖啡館文化也由此而來,咖啡貼上了社交的標簽。至于產品本身,不再局限于陳舊的罐頭裝,而是各式各樣的產品類別。即使有些品牌的咖啡豆烘焙過深,甚至是過度烘焙,導致咖啡變得過于苦澀或碳化味濃烈,但那也不是消費者“挑剔”的核心。近來,這些品牌還大力發展路邊自提、線上下單和定制化服務,以期為客戶提供更多便利的選擇。
彼時,人們更注重創造和維持咖啡體驗,而不是真正探索咖啡本身,所以咖啡師的概念破土而出,成為消費者和咖啡豆之間的“橋梁”。第二波咖啡通常也是深度烘焙且較苦,但相比此前已經有所減弱,其中不乏消費者對甜味需求的推動。由此,富含各種口味的濃縮咖啡飲料風靡一時,如焦糖瑪奇朵或摩卡咖啡。
隨著技術的提升、咖啡文化的普及以及精品咖啡的滲透,人們開始關注咖啡豆的來源,種植環境以及沖泡方法。通過創新的沖泡技術、淺烘焙和獨特的加工方法,消費者開始自行發掘全新口味,這是第三階段,或者說第三波咖啡浪潮的特色,它所反映的是人們對優質產品本身的思考過程。
不過,當人們把咖啡作為一門學科或藝術來研究時,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辨別其中的細微差別,烘焙、研磨和沖泡,貫穿全過程。對于更高品質咖啡的需求無疑是主推力,但生活方式的更迭瞬息萬變。在快節奏主導的時代,有沒有什么渠道可以兼具便利性和高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