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石油為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探索,中國石油(油行業分析報告)先后牽頭承擔一批國家級CCUS-EOR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和示范工程建設,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陸相油藏CCUS-EOR全產業鏈技術標準系列,支撐CCUS-EOR全產業鏈發展的技術需求,并于2005年提出CCUS-EOR一體化概念。相繼承擔了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示范工程等系列科研項目,先期以吉林油田為試驗基地,后期拓展到大慶、長慶、新疆等油田,通過系統攻關,建立了陸相沉積油藏二氧化碳驅油與埋存全產業鏈技術體系。
對于吉林油田而言,CCUS技術研發的初心要從17年前長嶺氣田的發現說起。最早被勘測時,長嶺氣田中監測出的二氧化碳含量超過了20%,由于天然氣生產需要脫出二氧化碳,因而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后期排放成為吉林油田的硬任務。肩負可持續發展的使命,吉林油田潛心鉆研二氧化碳驅油技術,成立了國內首家專業化的二氧化碳捕集埋存與提高采收率開發公司。
歷經先導—擴大試驗、產業化發展兩個階段,吉林油田率先在國內完整實踐了二氧化碳規模捕集、輸送、注入全流程,系統揭示了陸相沉積低滲透油藏二氧化碳驅油與埋存規律,認識了陸相沉積油藏提高石油采收率和效益埋存的潛力,實現二氧化碳近零排放,展現了CCUS-EOR綠色低碳開發、規模效益減排的前景。
目前,吉林大情字井油田CCUS-EOR先導—擴大試驗區年產油能力近20萬噸,年封存二氧化碳能力達50萬噸,累計增油37萬噸,增加經濟可采儲量134萬噸,實現了從先導試驗簡易注采到擴大試驗系統驅埋的跨越。
為了降低二氧化碳驅油成本,吉林油田成功研發了中國石油行業內部獨有的壓縮機超臨界注入技術,將捕集的二氧化碳通過增壓壓縮機增壓至超臨界狀態直接注入地下;通過優化完善井口工藝,定型井口控壓生產技術模式,吉林油田開展高氣油比低成本集輸處理技術研究,攻克了影響二氧化碳驅高效平穩運行的難題;針對CCUS計量診斷及油藏監測需求,吉林油田開展采出流體多參數計量、三剖面監測、集約化采油智能管控技術研究,為深入推進CCUS工業化提供配套技術解決方案。